魏晋时期,如果一代枭雄曹操能够活过来的话,他一定会从坟里出来,狠狠地扇自己儿子孙子重孙子们好几个巴掌。
兄弟阋墙这种事儿就够丢人的了,自己亲儿子曹丕还疯狂嫉妒曹植的才华,居然还想尽办法要杀掉他,这还是个正常的家吗?
过不了多少年,曹家就被司马家杀得一干二净了。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魏国曹家兄弟之间的那点破事儿被史学家说了又说,最终还是没有阻止曹魏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皇帝曹髦都被司马家养的重臣一刀捅死,凄惨无比。
我们这次要谈的故事就是曹丕与曹植之间的矛盾,当代入到这种历史背景下,就越觉得其中的凄凉可悲。
曹丕这次是因为看到两头牛在打架,又和自己的亲弟弟杠上了。
一、怀念父爱的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在小时候就是优秀孩子的代表,在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曹冲称象”的典故,别人想要称大象的体重没有好办法。
最后还是年幼的曹植聪明,让大象上船,最后根据船下沉的幅度,用同等重量的石头填充船舱,最后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出大象的体重。
虽然我们至今不清楚曹植在哪儿称的象,河南省古称“豫”,证明上古时期这里是有大象的,但是到了三国那会儿早就没了,也就住在云南西双版纳附近的蛮王孟获才有存货,料想还是小朋友的曹植不会去那么远专门给大象称重。
这个成语虽然漏洞百出,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世人对曹植的智慧和诗才的崇拜,南北朝大诗人、佛学家和旅行家谢灵运就曾经盛赞曹植“天下文华共一石,曹植曹子建独占八斗。”
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也疯狂夸赞“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据传,才思敏捷的曹植让曹操非常喜爱,而曹操也非常重视这个孩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委以重任,跟随着曹操征伐海贼管承,随着父子二人共同征战,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
而且曹操还发现自己这个儿子简直太有才了,通读典籍、出口成章,诗才不亚于自己,或者比自己还要强大,当曹操考核自己儿子们的时候,只有曹植能够回答上来,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辞赋像是不要钱一样从嘴里涌出,曹操惊讶之余,甚至认为这些诗都是请老儒生做的。
最令曹操另眼相看的,其实还是曹植从来不阿谀奉承,更没有结党营私,在日常生活中,曹植一直是不喜华服而且从不好大喜功,曹操简直觉得这儿子这么优秀,简直就是另一个自己。
令其他儿子最为嫉妒的是,曹操还表露出来了想要立曹植为世子、也就是太子王储的想法。
所以,当曹操去世的时候,曹植哭得最为伤心了,从此以后他不仅仅没有了父亲的父爱,面前更面临着曹丕的可怕威胁。
世人都学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句流传千古的七步诗,这就是曹丕当年逼迫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作不出诗就会被斩首,面临死亡的威胁,曹植悲从中来,几乎泣血般地说出了那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绝代风华,更是最后导致了他自己的悲惨下场,在古代著名书籍《太平广记》第一百七十三卷中,就曾经记载了曹丕对曹植多么残忍,想让他写出一首“百步诗”,正是印证了曹植的悲惨。
二、作诗求生的曹植
这本书中写道,当时曹丕当上了魏朝的皇帝,既然成了皇帝,那自然和当太子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他感叹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其中最大的眼中钉就是自己的亲弟弟曹植,即便是曹植无意和他争帝位。
有一天,碧空澄澈、天气晴朗,大地起起伏伏,山丘青葱黛绿,满山草木浮动,曹丕想,这是一个弄死曹植……不,出游的好天气.于是,曹丕马上邀请曹植和自己共同乘坐步辇出游,共赏美景。
在路上,曹丕虽然眼睛在看着景色,但是心里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坑害自己的这个弟弟,他看着车外的风光,突然间看到了路边的田地里有两头牛在打架。
两头牛打架并不枯燥,人们看到,这两头牛很快打到了一口井旁边。其中一牛战败,在脚步不稳的情况下,老牛重重摔在了井里,在坠地时死亡。
看着看着,曹丕的眼睛突然亮了,他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游玩之后,曹植非常忐忑,曹丕心情却不错,曹丕他冷笑地看着旁边的曹植,然后,他马上就给曹植下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说自己弟弟文采如何如何,希望他能够在一百步之内做出一首诗。
曹丕还做了一个小限制,那就是在这首诗之内,需要讲明刚才那两头牛打架的事情,而且在这首诗中,绝对不能提到任何的“牛”字,也不能提到任何的“死”字,更不能提到“二牛相争”这件事情。
如果做不到的话,曹丕说自己也不会对曹植怎么样,也就是把他的头给砍了。
曹植知道自己现在是骑虎难下,此刻又到了面临难关的时候,曹植简单思忖了一下,马上开始提笔,当墨痕落在纸上的时候,他知道这次自己又保住了自己的命了。
一首诗罢,在百步之内完成,诗人的千古风流气韵出现,让曹丕又惊又气,最后手指哆哆嗦嗦地指着曹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话不多说,这就是曹植当时写下的名篇全文——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
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找“牛”字,牛这个字全篇没有提到,找“死”字,死字一个也没有,二牛相争这个词没有提到,但是全篇都在说两头牛在打架的故事。
这首诗如果解释一下的话,那么会更让人难过心痛,这首诗的大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头牛一同前行,共同走路扶持前进,每一头牛都有锋锐的牛角,而且它们自己也各有各的本领。
当他们走到一个水塘旁边的时候,两头牛突然起了严重的冲突,它们在这里就开始争斗了起来,这两头牛的倔强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两头牛就这样打得遍体鳞伤,直到有一头牛战败,坠入了旁边的土窟之内。
这头战败的牛并不是因为自己实力不足惨败的,而是因为它对另一头牛有着满满的手足之情,它没有竭尽全力,是因为它因为这段感情,无法全力以赴。
当这首诗作出来了以后,曹丕突然就发现,自己被置于不义的境地,而且自己还不能对曹植做什么,只能气得直打哆嗦。
不过根据现在史学家的考证,曹植最著名的《七步诗》其实很有可能是由《世说新语》这本书的作者们杜撰出来的。
而这次的《百步诗》,选自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太平广记》,这本书里面的神怪志异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记载的这个关于曹丕曹植的故事,其实是并没有那么可信的。
在现实中,曹丕虽然有机会杀死曹植,但是他最后没有这么做,不是被机智的曹植一一化解,而是还有曹丕复杂的内心作祟。
三、曹植没那么好、曹丕没那么坏
当年曹操在世的时候,虽然非常喜欢曹植,但是曹植做了一件事情,让曹操对他死心了。
在曹操攻打孙权的时候,曹操给曹植一项重大任务,派他值守邺城,而且还命令丁仪、丁廙、杨修等人全都来辅佐他,当时这就是标准的太子配置,曹操就想看他能不能担当大任。
那时候,曹操的从弟曹仁被武圣关羽困住,曹操给曹植下命令让曹植担任将军,赶快带兵去解救曹仁。曹操是万万没想到,曹植居然喝得不成人样酩酊大醉,烂醉如泥地根本无法带兵打仗。
就是这次事件成为了导火索,曹植虽然有曹操的诗才,但是没有曹操的克己自律,这也最后让曹操决定让曹丕继承自己打下的疆土和家业,而曹植最后也只好慢慢离开了朝堂,被迫远离朝廷里的纷争。
当时曹丕得到了肱股之臣司马懿和吴质等人的支持,最后成功成为了天子,而其他人也成为了从龙之臣。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其实在真实历史上,曹丕和曹植的关系虽然很差,但是真没有差到非得你死我活的地步。
曹丕是三国“天字第一号小心眼”可不是浪得虚名,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多大功绩,如果你得罪了他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像曹子廉、鲍叔业一定会感同身受。
而夺嫡之争可能是全天下最残酷、最血腥暴力的宫廷斗争之一,不管两个人多么血浓于水,经历过这种事情,兄弟之间的情感也被消磨殆尽了。
在曹丕的眼中,虽然自己是天子,但是曹植的威胁在他的眼中比刘备孙权还要大。
曹丕还算给面子,即便是自己成为了皇上以后,也没有对曹植下死手,大家想想李世民是怎么对李建成的,扶苏和胡亥这俩兄弟又是怎么整的,就能看出曹丕真的是有人味儿。
否则,还作什么诗啊,直接找了莫须有的罪名把曹植砍了就行,如果怕被人戳脊梁骨,当皇帝的还没有几个亲信吗,暗杀就行了,有的是方法让曹植身首异处,何苦一直作诗,写什么《七步诗》、《百步诗》青史留名。
也就是当年曹丕没有杀曹植,否则曹植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别人也没有办法把这些真的或者假的典故编在曹植的身上了。
如果你是皇帝,在登基的时候亲弟弟居然像是发丧一样一片缟素,你会不会气得想杀了他?曹植在曹丕登基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看这种无异于找死一样的行径,曹丕都没有对曹植做什么,这起码证明了曹丕还是比较大度的。
而且我们还有一个例证,证明曹家这两兄弟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那么不堪,在黄初六年(曹丕的年号)的时候,曹丕虽然不让曹植回到京城,但是还是来到了曹植的封地过来瞅瞅他。
并且还给他增户五百,让他好好过日子,等到了第二年的时候,曹丕身心俱疲,在正月就死了,如果这俩兄弟之间的感情真的差到无可挽回的时候,曹丕病入膏肓之际绝对不会看望这个不省心的小老弟。
这个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母同胞的力量一直在他们兄弟之间流传。
曹植喜欢喝酒,最后由太子变成了王爷,由王爷变成了侯爷,很多时候都是喝酒误事,以至于不得不被削爵贬官。
但是曹丕其实内心就是想警告一下这个弟弟,在曹植被贬为安乡侯的第二年,曹植就恢复了自己的王爷身份。
在真正的史书上,曹丕在这时候给曹植写了一封动人心魄的诏书,这次不是戏文小说中“变态曹丕给曹植出命题作文”的故事了,而是深情写道——“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曹植是我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朕胸怀天下,我弟弟曹植自然也不例外,我们之间有着永远的骨肉亲情,无法消灭,永远存在。
但是把曹丕描绘成一个圣人也不合适,曹丕知道自己弟弟对自己的威胁,所以最多最多也只能让他当王爷,一点儿染指朝政的机会都不给他。
所以,即便是在曹丕死后,曹植的势力也无法死灰复燃,曹丕的儿子曹睿也紧紧盯着这个“实力强大、文采斐然”的亲叔叔,不敢任命他人和职位。
而且曹植封王多年,自己的封地老是换地方,这就是曹丕留他一命的代价——“弟弟啊,我让你活了下来,但是从此以后你再也没有一个稳固的封地了,你自己知道原因,为兄不必多说。”
是的,封王的十一年间,曹植连续三次挪地方,就是曹丕害怕曹植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有了自己的班底和力量,而且,他府上的仆人全都是老弱病残,岁数大得不知道是伺候曹植还是曹植伺候他们。
就这样,一生被誉为聪明机敏、才华过人的曹植一辈子都没有实现政治抱负,在太和六年(公元年)就给病死了,他才仅仅41岁,和自己的兄长曹丕(曹丕享年39岁)一样短命。
我们现在知道了,曹植与曹丕之间并没有到谁逼谁死的地步,曹丕甚至可以说是对曹植仁至义尽。
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没有生在曹家,没准可能一生都会亲密无间、团结协作,更不会有那么多后人戏说的故事流传。
现在两个人双双早逝,我们也只能喟叹,真是何苦生在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