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lit·玛雅
荣获第4届阿拉丁神灯奖
博物馆头条按
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第一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博物馆环境科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博物馆环境、藏品与观众”主题,就博物馆环境领域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实践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经验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内容涵盖博物馆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博物馆照明、文物库房的建设与改造、藏品保存环境研究、博物馆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藏品预防性保护等方面。
本次学术会议以博物馆环境、藏品和观众的关系为视角,兼顾实用性和前瞻性,角度新、交叉广。参会代表们表示收获颇丰,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分享行业相关领域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博物馆头条(Museum_news)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议,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整理出本次会议专家发言提要后,我们第一时间予读者分享:
研讨会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院长王建平、首席文保师潘路研究馆员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5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院长周靖程主持。
主题报告分两场举行
14名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
会议主题报告依次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文保师潘路研究馆员、中国航空规划设计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主任马伯涛研究员和上海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黄河副研究馆员主持。
研讨会现场
会上共有14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内容涉及博物馆绿色低碳、博物馆光环境、库房标准化建设、博物馆空气质量、博物馆环境监控技术、藏品保存环境标准、藏品预防性保护等多个方面。
唐铭《绿色博物馆体系构建探讨》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唐铭以《绿色博物馆体系构建探讨》为题作了开场发言,介绍了绿色博物馆的构成要素和博物馆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后,会议报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博物馆照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罗涛研究员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睿副教授先后以《LED照明新技术与博物馆光环境》和《脆弱藏品的保护性照明》为题针对博物馆照明方面的新技术与新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
罗涛《LED照明新技术与博物馆光环境》
罗涛研究员从保护、还原、舒适和节能等方面介绍了LED光源在博物馆照明中的适用性。他建议新建博物馆应当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采光与照明问题,采用专业的照明设计保障光环境质量,在展陈、保存和修复的全过程中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光环境保护。罗涛研究员还介绍了LED照明在建筑照明一体化、可见光通信及定位方面的最新技术,强调了其智能、健康、绿色的特点,探讨了博物馆照明技术的发展趋势。
党睿《脆弱藏品的保护性照明》
党睿副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其团队针对博物馆照明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照明参数对各类文物的影响规律和损伤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文物照明的光源选择方法、各类新型光源在文物照明中的准入判定技术、能够满足观赏要求的最低损伤光源系统等相关解决策略。通过解决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进行方法和技术创新,得到藏品保护性照明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文物库房的建设与改造
郑坤《地下文物库房环境控制系统改造要点及措施》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郑坤高工作了题为《地下文物库房环境控制系统改造要点及措施》的报告,他以某地下文物库房的改造过程作为实例,介绍了其在改造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环境控制系统改造的设计要点及措施,并从建筑布局、围护结构、区域划分、空调系统规划、能源监控等方面对新建地下库房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马伯涛《基于藏品风险预控的博物馆库房标准化建设》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院马伯涛研究员在《基于藏品保护风险预控的博物馆库房标准化建设》的报告中对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正在编制中的《博物馆库房设施设备标准》进行了解读,并针对防震预防性保护、库房环境设计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博物馆库房设计的若干优选方案和设计误区。马伯涛研究员提到,博物馆库房标准化建设的理念是通过库房系统化设计使博物馆库房满足污染物、温湿度、光照、水火、虫霉等防控目标,从而给文物和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藏品保存环境研究
张然《含氯铁器保存环境研究进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张然在《含氯铁器保存环境研究进展》的报告中综述了环境因素对铁器腐蚀的影响及控制方法,介绍了国外学者近年来一系列模拟实验和文物调研的结果,和基于这些结果提出的除湿、除氧和冷冻等阻止或减缓氯化物对铁器造成腐蚀的保存方法和保存环境标准,以及这些方法在铁器保护实践中的应用。
徐方圆《展陈微环境控制》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方圆作了题为《展陈微环境控制》的报告,他从展陈环境控制的实际出发,介绍了温湿度和污染物控制的目标和相应的控制方法。在展柜微环境温湿度调控方面着重强调了展柜密封性、调湿剂、调湿器的使用等关键点;在污染物控制方面涉及到藏展材料筛选、阻隔膜包覆、主被动净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重要性。
博物馆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
唐欢《五种植物源提取物对博物馆展厅空气中细菌抑制效果的研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唐欢研究馆员在其《五种植物源提取物对博物馆展厅空气中细菌抑制效果的研究》的报告中提出,由于文物保存及展览环境中的细菌对于文物劣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开展文物展存环境中的空气微生物的净化对于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她在这一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五种植物源提取物(Plant-derivedextracts)作为净化剂,对博物馆展厅空气微生物进行气相熏蒸,进而通过活菌计数法和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的PCR-DGGE(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技术,评价了植物源提取物在不同使用剂量下对空气细菌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植物源提取物作为博物馆展厅内的空气微生物净化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外,唐欢研究员还给出了文博单位开展日常微生物检测工作需要的实验室配置建议。
王璐阳《博物馆展厅内VOCs识别、测试与控制》
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的王璐阳通过题为《博物馆展厅内VOCs识别、测试与控制》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基于活性炭管吸附-溶剂解析→气相色谱-四级杆-静止电场轨道阱质谱→数据库检索→数据分析→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博物馆展厅内空气质量预评估软件这一整套关于识别、测试和控制展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污染物的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确定污染物来源、预评估空气质量,为合理有效地改善展厅环境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方面
刘爽《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环境质量监测报告》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师刘爽博士带领的团队从观众参观舒适度的角度,对陕历博基本陈列展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噪音等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定时定点监测,分析评估各项指标并提出改进意见,总结环境质量变化规律,预估每天最佳参观人数(最大客流量),为票务改革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张玄微《“南海I号”饱水有机质文物稳定性保护与展储措施》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张玄微以《“南海I号”饱水有机质文物稳定性保护与展储措施》为题,介绍“南海I号”保护组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并结合发掘现场环境及工作条件所做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制定了完整的有机质文物稳定性保护处理措施方案,在对文物(标本)进行必要的病害提取分析、信息采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文物的病害特点,通过清洗、物理加固、保湿、防腐、滴渗、淋洗、置换填充、低温、低氧等稳定性保护保存处理和展储措施,有效维持了这批脆弱有机质文物(标本)的稳定,为后续的实验室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郭健《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的郭健工程师从现代文物保护装备的角度出发,围绕博物馆环境监测、控制方面的一些装备和技术介绍了这一产业的现状,并剖析了制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上就是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国内首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要点回顾,博物馆头条与大家一起期待以后有更多机会和大家深入分享行业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配图摄影
雷磊余冠辰要点整理
柳敏首发于:国博君
博物馆头条5·18专题放送
「头条现场」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长沙举办
最新数据发布:中国博物馆总数为家文创收入一年35亿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名单公布
专访安来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三大愿景与目标
专访王春法:五大创新举措呈现国博新气象
专访: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梅来思
京城四大馆长专访: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价值凸显
获评“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受访
10年不断!史上最多!十大精品"常青树"首都博物馆负责人受访
收稿邮件:icurator
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