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08专题导读绿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年8期P10-65

绿色城市设计强调超越城市静态风貌的塑造,把重心转移到研究和介入作为生态体系以及社会生活载体的动态城市运行机制。这里,绿色不是简单的绿化和风景,也不是沦为城市扩张工具的生态城市,而是从根本层面上重整基础设施、加强生态韧性、提升社会活力的规划和管理。绿色城市设计包含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首先是应对气候变化,我们的城市频频遭受洪涝、山火、缺水、高温,包含了多方面的城市设计议题;气候问题也意味着城市形态与空间构成应随着地域不同而调整;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转型,需要绿色基础设施的支撑;最后,绿色城市设计意味着引入自下而上的规划使城市更具社会韧性,兼顾高中低端收入社区的发展。本期杂志从这诸多角度探讨兼具灵活性和多元性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本期专题组稿人: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林中杰副教授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逐步确立,城市设计在其中作为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重要理念、方法和管控工具,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绿色城市设计(greenurbandesign)是城市设计发展的第三代范型,生态韧性、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城市的绿色发展涉及政策体系架构、规划技术逻辑、城市形态导控、健康生活方式、开放空间设计、局地气候调节等,也涵盖多源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具有多系统协同的特征。新型城镇化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为发达地区的绿色城市设计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但其核心内涵和策略体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在此背景下本期以“绿色城市设计”作为主题进行组稿,希望集中呈现针对绿色发展理念、方法、技术、机制等的城市设计的前瞻性和多维度探讨。

——本期专题组稿人:华南理工大学李敏稚副教授

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城市设计

著:(美)乔纳森·巴奈特译:徐搏谦

Keywords

关键词

城市设计;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洪泛;山火;热浪;淡水资源短缺;粮食短缺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Synopsis

重点提要

气候变暖已无法避免,河滨洪泛频发,极端暴雨屡现,山火危机四起,热浪持续不断,粮食、饮用水紧缺。至21世纪中期,城市设计实践将经历重大变革,以应对洪泛、山火、热浪、淡水资源和粮食短缺等危机。

Outline

文章梗概

1?洪泛如何影响城市设计

2?山火如何影响社区设计

3?热浪如何改变城市和建筑设计

4?淡水短缺时的土地和建筑设计

5?应对未来粮食短缺

6?气候危机如何影响城镇化政策

西雅图的瑟顿溪水质渠是西雅图公共设施部的一个大型项目中的一部分,旨在创造连续的ThorntonCreek滨水绿色公共空间,用以修复自然排水系统,并通过增加绿地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改造前为硬质铺装停车场,水流通过管道流经场地。该项目的风景园林设计团队为MIGSvR

北澳大利亚达尔文市跨主商业街建造了这一实验性的遮阴结构,为行人和汽车降温,这一地区的气候不宜遮阴树成长。设计本意是让中间种植池内的藤本植物生长攀爬并覆盖构筑物。尽管从照片拍摄至今植物有一定的生长,但藤本植物仍未生长至完全覆盖构筑物,稍显遗憾。如果这一遮阴结构成型,这条街的其他街区也同样可以复制。如果可以营造一条连续的遮阴廊道,当地的微气候将变得更清凉。也可选择在类似的结构上覆盖织物

绿道系统引导城市形态持续性发展的机制——以美国夏洛特大都市区为例

林中杰解文龙李明峻邱志勇*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绿道;紧凑城市;城市设计;绿色基础设施;精明增长;夏洛特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Synopsis

重点提要

中国城市绿道正处于探索实施阶段,亟需借鉴国际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的成功路径。以美国东南部麦肯伦堡郡夏洛特绿道系统建设项目为例,系统解析绿道系统引导城市形态持续性发展的规划策略、实现路径和多重效益,以期为中国大量中型城市开展绿道系统建设和引导城市形态精明增长提供经验借鉴。

Outline

文章梗概

1?现代绿道系统的发展

1.1?链状城市开放空间的布局

1.2?多尺度生态空间网络的建构

2?绿道系统引导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长远且动态更新的规划策略保障绿道系统顺利实施

2.2?公众参与完善绿道规划和实施过程

2.3?公私伙伴关系确保绿道发展长期动力

2.4?多类型绿道形成区域网络

3?绿道系统的社会生态效益

3.1?作为城市紧凑化的工具

3.2?作为区域连接的工具

3.3?作为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工具

4?结语

麦郡绿道系统的空间布局

公民对绿道需求的优先级调查结果

非正规框架规划设计方法

著:(美)戴维·加弗努尔译:张晨笛

Keywords

关键词

偏见;尝试;非正规框架;多尺度规划设计回应方式;转变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Synopsis

重点提要

非正规框架规划设计方法是《未来非正规住区规划与设计:塑造自建城市》一书的核心,即塑造自我建设的城市,是对政治家、学者、专业人士、机构、私营部门和社区等紧急采取行动的呼吁,旨在以一种简单而坚定的方式来管理刚刚崛起的非正规城市,播种一个可持续的未来。非正规框架规划设计方法旨在引起那些有责任、有手段、有能力在发展中城市引起城市变化的人的注意,并激励他们实施试点项目来证明非正规框架规划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为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住区的居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Outline

文章梗概

1?对非正规城市的偏见

2?非正规都市主义的优缺点

3?应对非正规城市扩张的尝试

3.1?传统城市规划带来的不良影响

3.2?社会住房无法满足需求并可能导致城市问题

4?改善非正规住区的成功规划或有局限性

5?场地与服务:自建房屋理念构架

6?非正规框架规划设计方法

6.1?把握先机与积极变革

6.2?实体性与效用

6.3?融合措施与多尺度措施

6.4?环境友好

6.5?简单易行:基于灵活的设计组件,适应不同的场地条件

游离于城市设计所规划的范围之外的非正规住区(委内瑞拉法哈多城)

非正规框架(IA)手稿(戴维·加弗努尔)

气候韧性导向的严寒地区城市设计框架——以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孙澄解文龙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韧性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框架;严寒地区;长春市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Synopsis

重点提要

气候韧性是当前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建立城市设计与气候韧性之间的有效联系,针对严寒地区独特气候问题构建气候韧性导向的城市设计框架,并在住建部城市设计试点项目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中应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气候韧性融入城市设计过程的路径。

Outline

文章梗概

1?不同维度城市设计要素与气候韧性的互动关系解析

1.1?生态维度:融合度和多样性

1.2?物理空间维度:冗余度、模块性和适应性

1.3?功能维度:多功能和灵活性

1.4?社会感知维度:可识别性和认同感

2?气候韧性导向的严寒地区城市设计框架建构

2.1?发现问题:识别严寒地区城市的独特气候问题

2.2?分析问题:基于大数据分析工具开展气候问题的评价与分析

2.3?解决问题:气候韧性理念导向的城市总体空间骨架组织安排

3?气候韧性导向的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探索

3.1?调蓄旱涝的生态安全格局

3.2?多样连通的生物安全格局

3.3?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形态格局

3.4?改善雾霾的多层级通风廊道格局

3.5?改善冬季光环境舒适性的公共空间体系

4?结语

气候韧性导向的严寒地区城市设计框架

气候韧性导向的自然山水格局

从廊道到全域——绿色城市设计引领下的城乡蓝绿空间网络构建

王世福刘联璧

Keywords

关键词

绿色城市设计;蓝绿网络;绿色基础设施;绿道;古驿道;碧道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Synopsis

重点提要

尽管珠三角“三道”(绿道、古驿道、碧道)建设各自的目标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功能的复合性、空间品质的精细度及规划实施机制上看,整体呈现出迭代递进的态势,向着更生态、更多元、更联动的方向发展。共性特征则是通过线性绿色廊道的叠加形成了蓝绿空间网络,既可以作为绿色城市设计的例证,也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方法探讨。

Outline

文章梗概

1?概念辨析及内涵解读

1.1?从城市设计到绿色城市设计

1.1.1?城市设计基本属性

1.1.2绿色城市设计思想内涵

1.2?从线性廊道到全域网络

1.2.1蓝绿空间

1.2.2蓝绿空间网络

1.3?蓝绿网络构建

2?广东绿道、古驿道、碧道实践

2.1?从珠三角绿道、南粤古驿道到万里碧道

2.1.1珠三角绿道建设:唤醒健康生活方式

2.1.2南粤古驿道建设:焕发历史文化活力

2.1.3万里碧道建设:耦合多元发展目标

2.1.4“三道”建设:迭代递进的廊道叠加

2.2?连线成网的经验与问题

3?全域蓝绿空间网络规划策略

3.1?作为城市韧性支撑系统的绿色基础设施

3.2?再自然化导向的城乡环境修补

3.3?面向社会文化的城市活化与内涵提升

3.4?以蓝绿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4?全域蓝绿空间网络实施路径

4.1?与规划体系对接

4.2?借鉴城市总设计师制度

5?结语

加冷河水生态修复演变过程

黄浦滨江东岸绿道

绿色城市设计策略体系——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李敏稚尉文婕

Keywords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城市设计;景观安全;区域协同;气候适应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Synopsis

重点提要

梳理绿色城市设计起源及内涵,总结及归纳粤港澳大湾区代表性绿色城市设计实践的特征,提出“景观安全、区域协同、气候适应、功能复合、尺度适宜、有机生长”的绿色城市设计策略体系,并指明每一项策略下具体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方向。

Outline

文章梗概

1?绿色城市设计释义

1.1?西方绿色城市设计溯源及发展

1.2?绿色城市设计内涵及定义

2?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城市设计实践

2.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与机遇

2.2?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城市设计实践特征

2.2.1宏观尺度——建构地区景观安全格局和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指引

2.2.2中微观尺度——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多样化空间场所营造

2.3?基于生态修复和自然做功的深圳前海地区城市设计

2.4?基于制度创新和多维韧性的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

3?绿色城市设计策略体系

3.1?景观安全:建构多维韧性城市—自然空间“统一体”

3.2?区域协同:建立城市“统筹开发”规划和实施运营管控体系

3.3?气候适应:建立灾害“防御—适应—预警”动态跟踪调控机制

3.4?功能复合:提供城市“填充式开发”技术及其实施路径

3.5?尺度适宜:回归以人为本和健康导向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

3.6?有机生长:促进城市多维尺度“细胞—单元—网络”式自组织更新

4?认识及展望

深圳光明绿环生态解决方案

南沙明珠湾韧性水网络

精准城市形态对街道温度的影响测度与设计应对

叶宇殷若晨胡杨方家*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城市设计;城市形态;街道温度;多源城市数据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Synopsis

重点提要

为揭示精准城市形态对温度的影响,本文一方面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计算街道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整合街景、建筑形态、兴趣点等多源数据,从自上而下视角的高精度城市形态以及自下而上视角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两方面出发开展研究。据此提出有差异化的街道设计策略,为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的深化提供城市形态视角的支持。

Outline

文章梗概

1?研究背景与问题

2?传统城市形态学与人本尺度城市形态概念解析

3?建成环境与街道温度的关联性

3.1?大尺度城市形态的温度影响

3.2?小样本的街道空间特征与温度影响

3.3?当前研究局限与应对

4?研究设计

4.1?研究框架

4.2?研究区域概况

4.3?技术路径

4.3.1温度反演

4.3.2高精度城市形态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4.3.3人本尺度街道空间形态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5?结果与分析

5.1?街道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5.2?人本尺度城市形态对街道温度影响机制的测度

6?讨论与结论

6.1?研究结论:影响测度以及设计策略

6.2?设计应对:不同街道属性的降温设计策略

6.2.1街道空间位置属性

6.2.2街道蓝绿空间属性

6.2.3街道主导功能属性

6.3?研究展望:人本尺度街道空间在微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6.4?研究局限与下一步工作

研究范围

街景图像获取与视角校正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08刊首语

郑曦:面向绿色发展的城市设计

《风景园林》-08目录

绿色城市设计

新刊速览

《风景园林》-08绿色城市设计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年8期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