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桂林,阳朔
文/余长城
1
认识桂林已四十年了。记忆的起点如此之远,又如此之近。哲学认为,时间的存在乃因为记忆,因此时间是有弹性的,也会有断层。如此才会有永恒与地老天荒,有“永不磨灭的记忆”。
空间与时间的交互总会有一个原点,之于广西,这个原点便是桂林。之后,在有限的空间中,时间多次停留在它的某个区域,这便形成了无数记忆的结点,我把它们称为考古学上的地层——如果每次回忆都视为一次考古发现的话。自桂林开始,这些结点或断层先后有广西、壮族、南宁、百色、对越自卫反击战、“桂系”、柳州、蒙山、广西人、北海、玉林、阳朔。某些空间并不是真的空间,而是个人认知与留传的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某种制品,如壮族、对越自卫反击战争、“桂系”、广西人这些概念。
凡四十年——这是历史给予的时间长度。以我的记忆划分,时间是有弹性的,每一地层的厚度并不固定,有些被压缩,有些被扩张;不断填充进去的堆积土壤——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对这些断层的新的认知。每一地层并不是叠压的,而是平行排列,平摊在我的面前,即使它被压缩,也是水平地被左右压缩。这又如一排抽屉,有弹性的而非木质的某种抽屉。某个曾短期或永恒影响过我生命的人说,她可以把对不同人的记忆装进不同的抽屉里,而我也是这样运用于对记忆中的一切,并不是从她那里学来的。不管是用考古学的地层,还是可被称为记忆管理学的抽屉,这两个比喻是目前为止较恰当的比喻。
扩张最大的地层是广西,这是一个特殊的地层,可以立体延伸——它空间的物品具有杂多性,但是在记忆的地层被明确标识、排列之后,它无法覆盖、包括别的地层,就像一个抽屉不能侵占别的抽屉。
最早的知识来源于见闻、课本,课本中有最有用的知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无疑是增加知识的两种途径,读万卷书是课本之外的继续阅读、学习,行万里路则是增加所见所闻。
我已记不得小学几年级时才学习《地理》《历史》,或许直到初中才开始学习,最先学习的一定是《自然常识》。然而四年级的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叫《桂林山水》,那一定是当初背过的,即使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仍然记得以下几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真奇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桂林,或者桂林山水,自那时便记住了,这便有了记忆的第一个地层,或第一个抽屉。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首府南宁,这应该是从地理课上最先学来的,应该是一并学来的,后来被刻意划分为三个地层——广西、壮族、南宁。从历史课上又学到“百色起义”,遂有了百色这个地层。
记住百色只因为这个奇怪的名字,如同广西的“十万大山”这个名字。学生时代,对中国近代史并不热心,在学生时代结束、走上社会的近三十年中,虽然陆续对近代史有了一些兴趣,但仅局限于某个地域范围——主要是我的故乡大别山区,而对遥远的广西乃至全国各地的近代史并无用心学习,更谈不上研读,是以我对红军长征时在广西省境内走过的那些路线竟是毫无所知。百色这个地层就被记忆压缩了,几乎成为一条短短的线,甚至是一个点,但仍然存在,无法抹去,总是能闪现起义时发射出的鲜血与光辉。
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件历史的巨大制品于我并不十分明晰,我对它的重新构造所需要的材料或者部件,一部分来自历史课本,一部分来自听闻,一部分来自课外读物。这些村料或者部件同样是具有弹性的,有些并不需要加以组装,而呈现为独立的部件。因为战争的东线——广西前线的总指挥许世友是我们县人,这是持续引发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