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五彩斑斓的生态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在神州大地铺展。
云南野象北巡,并在人工引导下平安南归;“国宝”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现身;在青藏高原,藏羚羊数量大幅增加……这些令人欣喜的消息,折射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实的成效,绘就了一幅幅高质量的“生物多样性画卷”,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地球家园和谐共生的绿色变革,已经开启征程。
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开幕。全球代表共襄盛会,一同绘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企业是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力军。中国银行以护航COP15为契机,作为唯一驻场银行为COP15大会提供金融服务,充分彰显出这家百年大行履行“融通世界、造福社会”使命担当、积极践行国家战略、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天蓝水碧,绿草如茵,鱼儿在水中嬉戏,水鸟在草丛中觅食……金秋时节的滇池,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生态发展的背后,是自然环境的大幅改善。
曾几何时,滇池外海水质曾沦为劣五类,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多年来,云南省把保护治理滇池列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用实际行动为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截至目前,为滇池环湖南岸干渠截污、外海环湖生态湿地建设、牛栏江滇池补水等滇池治理工程提供授信支持20余亿元。
中国银行以实际行动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了金融活水。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消息显示,截至年底,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这也是滇池全湖水质连续第三年达到同等水平,滇池保护治理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持滇池治理保护,是中国银行切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引好金融“源头活水”,助力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此次COP15大会的举办地为昆明滇池国际会议中心,作为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的滇池宝丰半岛湿地,让全球见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展现出滇池原有的自然面貌和生物多样性滇池保护治理成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思路。
多年来,中国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制及运行长效机制,明确提出建设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的发展方向,以金融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为美丽中国添彩增绿。
绿色发展,规划先行。在日前生态环保部与中国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的签约仪式上,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表示,中国银行围绕新发展理念谋划集团发展路径,制定了《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十四五”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成为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精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服务社会低碳化转型,以绿色金融为动力,助推生态发展之轮坚定前行。
在今年8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表示,中国银行坚持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充分发挥集团全球化、综合化经营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与产品创新,构建绿色金融“一体两翼”格局。
专业的组织架构是保障绿色金融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枢纽。在集团层面,中国银行设立了由董事长担任组长的绿色金融及行业规划发展领导小组,在执委会下设跨部门的绿色金融委员会,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管理层的统筹、指导、监督、推动作用。从考核、授权、规模、价格、经济资本等方面对绿色项目予以政策倾斜。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中国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量质齐升。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已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在银行间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深化产品创新满足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助力生物多样性目标实现,绿色金融发展已经按下“快进键”。截至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亿元,居世界第二。
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提速,市场和产业呼唤金融机构加快创新多元化融资途径。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性、适配性、针对性不足,仍以传统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绿色信贷占比超过90%。
产品创新是破解经济绿色转型瓶颈问题的关键抓手。为适应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中国银行大力提升传统绿色金融质效,让更多投资信贷进一步向绿色发展倾斜,为绿色发展量身定制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份额和创新取得长足进步:
——绿色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截至6月末,信贷方面,中国内地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15%,大幅超过全行平均贷款增速。
——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量居商业银行第一。
协助客户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亿元,其中中国银行实际承销份额.7亿元,在银行间市场排名第一;承销国内首批“碳中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全球首笔金融机构公募转型债券,支持低碳转型。
——依托全球化和综合化特色,积极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中银证券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中证中银证券ESG指数”。中银理财推出首支“碳达峰”绿色低碳主题系列理财产品。中银金租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助力绿色交通装备及设施建设,37%以上的租赁资产为绿色资产。中银航空租赁通过购买碳信用抵消方式在年首次实现%运营碳中和(包含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和部分范围3)。
——发行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
在COP15大会召开前夕,中国银行于9月29日成功发行完成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规模18亿等值人民币。募集资金对应于国内地区生态建设示范、山区生态修复、生态水网、国家储备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多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的项目。
“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是募集资金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绿色债券。”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导向,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好项目。
这些务实举措,彰显了中国银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定立场和大行担当。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耕绿色金融这片发展沃土,中国银行倾注热情、投入真情,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在服务好实体经济、助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绿色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强化国际合作为全球绿色治理和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从全球高度来看待绿色金融发展,中国银行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组织相关工作,向世界分享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
从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支持机构到加入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小组;从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到践行GIP(“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组共同主席、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年度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原则及指引顾问委员会成员的职责……中国银行积极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国际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局面。
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性银行,中国银行一直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先后支持了世界最大光伏电站、世界最大光电综合体、英国多格滩海上风电项目等一批标志性绿色项目。与此同时,在“双碳”目标之下,我国参与建设的境外能源项目也要“绿色”。从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银行不再向境外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
从产品层面,中银香港推出香港地区首支经第三方认证的人民币企业绿色定期存款产品;澳门分行叙做集团首笔经气候债券倡议组织认证的绿色贷款项目;伦敦分行叙做多笔ESG挂钩贷款启动碳信用掉期的新产品研发,为企业平抑碳价波动提供更多选择……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银行业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国际先进业务经验,提升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中国在绿色经济金融方面的话语权,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说。
充分发挥全球化业务优势,不断优化绿色金融业务实践,绿色金融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今年,中国银行荣获环球金融“中国之星—最佳可持续金融银行奖”和“可持续蓝色债券杰出领导全球大奖”。
作为绿色金融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精准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服务社会低碳化转型,以绿色金融为动力,助推生态发展之轮坚定前行。”刘连舸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共同梦想。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及《巴黎协定》目标早日实现。(李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