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协作开放可持续De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

“因缘相聚是起始,合众努力是进步,精诚协作是成功。”——亨利·福特(HenryFord)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

毋庸置疑,人类是群居物种。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便在其著述《政治学》里揭示了人类群居共利协作的趋向:个体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落,村落组成城池,城池组成国家和社会。直到今天,从交响乐团的高超演奏到花样游泳队的优美表演,从流水线工人的默契配合到空中航班与地面塔台间的频繁交互,可以说,无所不在的协作成就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文明。

然而许多看似完美的“协作”例证大都只停留在“协调”的层面:以预先确立的制度和规范、流程和指令为导引,组织起相关人员以某种形式展开合作。与之相比,创新对协作的要求更高——整合团队才智、共同探索未知,期间,不可预测的、偶然性的因素很多,所产出的成果则往往不会为往昔的经验与刻板的规程所限制。这显然需要一种层次更深且可持续的协作,让分工、协调、合作链环上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的发现与贡献的核心主体。

开放积极:创新与年龄、资历无关

当前,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服务。无论是定位、测速、授时精度又或是服务的可用性、连续性,都可与GPS、伽利略(Galileo)、格洛纳斯(GLONASS)等同类系统相媲美。

而当我们回溯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子午仪”(TransitSystem,GPS的前身)的发明历程时,就会发现,研发机构的环境、机制与文化是有多么重要。一切发端于年10月7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自助餐厅——就在10月4日,前苏联刚刚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餐厅里,32岁的威廉·吉尔(WilliamGuier)和36岁的乔治·魏芬巴赫(GeorgeWeiffenbach)发现:和他们一样,一起就餐的同事们对“斯普特尼克1号”的兴趣比眼前的美食更大。

这两位年轻学者临时制作了一个接收装置,轻松“接听”到苏联卫星发射的20MHz信号,并尝试基于多普勒频移效应来测量并估测卫星的速度与轨道。接下来的几周里,在共同的兴趣的驱动下,实验室内部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科学家网络,他们围绕着吉尔和魏芬巴赫的想法,不断填充细节,提供技术改进建议。年,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