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掌握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有助于

在拼音文字中,研究者普遍认为语音信息在语义通达过程中会自动激活。而在表意文字(如:汉字)中,语音信息在词汇识别和句子加工中的影响还存在争议。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汉语读者可以通过字形直接通达语义,但也有研究者发现在语义通达过程中也存在语音激活,并且对文本理解起到了重要影响。

因此,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一直是阅读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已有关于语音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指出,绕口令效应是直接反应阅读过程中的语音加工的有力证据。

由于绕口令中含有大量语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词,通常读者在口语产出绕口令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困难,如停顿、口误等说不清楚的情况。

和一般句子相比,口语产出绕口令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因此绕口令给个体的直观的感受就是产出绕口令时,发音器官像打结一样,那么绕口令难以产出的原因仅仅是发音器官产生困难吗?

如果仅仅是发音器官遇到困难的原因,那么如绕口令不进行产出,仅仅是看(默读)是否就不存在这些困难了呢?

又有研究者比较了读者默读绕口令和与之匹配的控制句的阅读时间,结果发现即使是不出声的读绕口令,绕口令的阅读时间依然长于一般句子的阅读时间。

由此,研究者称其为绕口令效应。由于绕口令中含有大量语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词,因此其常被研究者用来揭示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

目前,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汉语,研究者通过不同的任务范式,在不同的阅读群体中都证实了绕口令效应的存在。

纵观已有的绕口令效应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第一,绕口令效应“是什么”;第二,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第三,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

关于绕口令效应“是什么”的问题,研究者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绕口令效应不仅影响会增加阅读时间,降低阅读速度,还会对读者的理解和记忆产生抑制。

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发现基本都是基于英语绕口令的研究得出的,而汉语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

基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探索

研究二从基于发音干扰的解释出发,回答了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的问题,结果发现音素重叠的位置和类型都会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生。

研究三将在此基础上,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了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的问题。

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自动激活的语音表征信息会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相似或者重叠的语音表征信息之间会产生重叠和竞争。

导致读者无法利用语音表征信息对区分和提取词汇属性或者词汇在句子中的顺序,进而会影响更高级的加工,导致阅读时间的增加。

研究三通过操纵音素重叠的次数这一变量,检验了相似语音表征的数量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实验4操纵的是连续的音素重叠,设计了4类绕口令句子:

重叠2个字,重叠4个字,重叠8个字以及重叠12个字,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了读者阅读这四类句子的眼动模式。

随着音素重叠字数的增加,绕口令效应逐渐增加,具体表现在读者加工效率的下降上,如阅读速度下降,注视时间增加,注视次数增多,向前眼跳距离减小等。

并且,音素重叠所带来的语音信息的变化主要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才起作用。

此外,绕口令效应的干扰程度还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在工作记忆容量范围内,绕口令效应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累加的趋势。

实验5操纵的是有间隔的音素重叠,即在绕口令中插入语音无关字,同样设计了四类绕口令句子:无间隔,间隔1个字,间隔2个字以及间隔3个字。

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了读者阅读有语音无关字插入时的眼动模式。

在绕口令中插入语音无关的字会影响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随着语音无关字数的增加,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会下降。

并且这种显著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词汇识别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

从三种间隔条件与无间隔条件的对比来看,至少在绕口令中要插入3个语音无关字才能诱发绕口令效应强度的显著变化。

综合研究三中两个实验的结果来看,基本验证了Perfetti和McCutchen提出的参考?顺序?保存假设。该假设认为,词汇的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一起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这些被激活的语音表征具有保持区分词汇与词汇之间的特征,保持词汇在句子中的顺序。

在必要时促进词汇的再通达的特点,从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加工,直到句子理解过程完成。

假如语音编码失去了其独特性,和其本身包含的信息价值,那么更高级的加工就会被破坏。

这种破坏和干扰将随着工作记忆中语音相似项目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具体来说,语音信息通过帮助区分特定对象和词汇项目的时间顺序,促进了工作记忆中的词汇表征。

但是,如果工作记忆中的词汇表征在语音上非常相似,就像绕口令一样,那么语音上的增强和促进就失去了区分和理解的价值。

当许多语音相似的表征填充到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时,就会出现在记忆任务中经常观察到的相似性混淆。

通常必须先解决这种困惑,然后才能进行理解。因此,与一般句子相比,绕口令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和理解。

从本质上讲,绕口令效应可以看作是Neisser视觉扫描任务的语音复制:被扫描的物体越相似,进行精确识别所需的时间就越多。

实验4的结果显示音素重叠的次数越多,即读者需要区分和鉴别的语音表征越多或者越相似,其阅读速度就越慢,注视时间就越长。

而实验5的结果显示随着语音无关字的加入,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会逐渐下降。

语音无关字本身所包含的语音表征不同那些相似语音表征,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区分的作用,缓解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因此出现了绕口令效应强度逐渐减小的趋势。

实验的结果还发现,重叠2个字与重叠4个字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重叠8个字和重叠12个字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这可能与工作记忆容量有关。工作记忆既负责信息的存储,也负责信息的加工,但其容量是有限的。

Cowan把工作记忆容量从空间、时间和能量三个方面分成了三个类型。这个三个类型分别是:组块容量限制、消退和速率限制以及注意控制显著。

其中,组块容量限制是指: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消退和速率限制是指:那些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在未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也会伴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出现逐渐消退的现象;注意控制限制是指:

那些储存在工作记忆中表征的信息,均需要能量的参与,并且这些表征信息之间还会相互竞争。

结合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加工过程来看,当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相似的语音表征越多时,读者就需要更多的能量参与加工。

这也与其他字形与语音的加工形成了竞争,因此在绕口令的加工上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由于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表征信息的数量是有限,因此当相似语音表征信息超出了读者的工作记忆容量时,读者会在处理完了当前的干扰信息后再处理剩余的干扰信息。

因此重叠8个字和重叠12个字在总体的阅读效率仅存在数据趋势,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而当相似的语音表征信息较少时,读者有足够的认知能量处理这些相似的语音表征信息,因此重叠次数较少时,并没有对读者产生较大的干扰。

其次,在实验4中的程度8个字和重叠12个字没有发现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还与材料的句法结果有关系。

尽管在材料编制时控制了句法结构这一变量,但是在连续重叠12个字的条件,可能出现了句法成分分离的现象。

不同的句法成分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会削弱了音素重叠的影响,因为读者可能会利用分析句法成分的过程来缓解相似音素表征带来的干扰。

前人也有研究指出句法结构和音素重叠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关于目前研究中的发现是否与句法成分有关仍值得进一步探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