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消费背后隐藏容貌焦虑有人称每月花费超

原标题:半岛聚焦

七成职场人月投重金救颜值“容貌焦虑”有推手

“还未结束高考,已经有不少高三学生以及家长提前预约到店咨询时间了,暑假是学生做医美的高峰期”,医院咨询顾问说。如今,从美妆护肤到医美整形,“颜值”彻底成为了一门生意,“精灵耳朵、小腿阻断术”冲上热搜,制造“容貌焦虑“者以潜移默化的审美观念“引导”着大众认知,产生了数量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的“容貌焦虑”者。那么到底是谁在“焦虑”自己?近日,医院、美容店、化妆品门店等地探访,从“她们”身上找答案。

“颜值”变生意,市场创新高

“这个粉饼,绝对不卡粉,必须囤“。青岛某高校大三学生小雨(化名)躺在床上看网络主播展示各种护肤美妆用品的测评。化妆水、口红、眼影色号,哪一款产品效果如何,如何搭配,立即下单优惠价多少……手机里传出的主播讲解声音,时不时引来舍友凑身上前观看,一同观看这场直播的,还有数万网友。

“美白产品前十名,防晒必入手,值得做的医美项目……”除了美妆直播,如今手机上各大社交平台都开设护肤美妆专栏,各种“美妆大咖”以文字或者短视频的形式分享着自己变美的秘密。甚至有微博博主把自己做医美项目的过程全公开,如何护肤,“种草”哪些化妆品成了很多女性交流的必备话题。显而易见,在大众追求美、崇尚美的年代,从美妆护肤到医美整形,“颜值”正成为一门生意。

继开眼角、磨颧骨、瘦脸针之后,还有人对耳朵”下手“,近日,“精灵耳朵”冲上热搜。指的是最近一些网红,为了变美,开始给耳朵打针,塑形。还有骇人听闻的“小腿阻断术”,切除腿部的肌肉神经分支,以达到小腿自然萎缩,然后显瘦的目的。尽管很快有专业医生呼吁这种整容方式不能做,不仅会带来各种并发症,日常的走路跑步都会受到影响,并且这种伤害终生不可逆,可一些“爱美”的女生,依旧向险而行。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年我国化妆品行业整体市场规模接近亿元。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化妆品面部护理套装一项的销售额就超过亿元。年,中国的医美产业年收入达亿美元,占全球的五分之一,每年增长29%。到年,将达到亿美元,“95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做美甲,嫁接睫毛,文半永久眉毛……已经是很多女性的“家常便饭”,特别是美甲以及嫁接睫毛,十个女的起码有一半经常做,都是办卡消费,很多的顾客都是00后了。在崂山区,经营十多年美甲工作室的老板超超告诉记者,现在很少有女性顾客选择单次消费,都是办卡消费,一年最少消费三千块钱,而且很多都是结伴而来。

“每个月至少来一次,这个消费管控不住”。正在做美甲的张女士无奈地笑了笑,选中了自己心仪的银粉色,最后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的美甲图案完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韦文琦说,护肤美妆和医美消费由过去的“低频次”“高消费”到如今成为较为固定的“日常支出”,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消费升级。记者调查发现,在这种“消费升级”背后,实则还隐藏着一种“容貌焦虑”。

焦虑蔓延,美容成“固定消费”

容貌焦虑,是指在放大颜值作用的环境下,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曾有调查显示,18岁到35岁的女性,平均每天照镜子的时间为45分钟。每个大学生里,就有40个做过不同程度的整容。年2月,一份面向全国名在校大学生关于“相貌”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

“对外界评价的敏感,对美的极致追求,太真实了”。曲女士在一家知名连锁美容店跟记者吐槽起自己的“容貌焦虑”,她在一家国企单位工作,工资收入中等水平,每次听到或者是见到身边人已经做了医美项目,总是“蠢蠢欲动”。在她眼中,“人工美”已经打败了“自信的女孩最美”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做医美项目,但是为了做好个人护理,她就定期前往美容院做保养项目,芳香开背、水疗、电眼……曲女士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美容院办卡的消费最少在一万五左右,占据自己个人生活费近半的支出,在她身边,至少有一半女性做了医美或者是定期在美容院消费。

“一定要用美颜相机拍的,不然没法看啊”。小于一看男友不是用美颜相机立马慌了神,要求重新照,不只是小于,超过90%女性都会要求用美颜相机拍照。现实生活中,部分女性无法忍受脸上有痘痘、细纹、眼袋等瑕疵,只要不化妆就觉得自己很难看……人们对“美”的标准越来越高。很多人将美女标准看作是高眉毛、大眼睛、高颧骨、瘦脸。一旦被这些标准挟持,便容易陷入容貌焦虑,甚至厌恶自己,害怕社交。

“化妆拯救颜值,整容逆天改命”,广为流传的口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为美丽买单的同时,也让人变得盲目。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超过7成的女性会将起床后的时间用在化妆上,主要年龄集中在22岁到35岁之间。近70%的职场人士每月拿出超过20%工资收入进行“颜值投入”,14%的受访人表示,每月“颜值投入”花费超过工资,他们中90后占比超60%。

越来越多人整容成瘾,在一刀又一刀下,渐渐失去独立的自我,取而代之的是一直活在别人眼光里那个“他我”。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医院都会有“医美依赖症”定期看诊做整形,她们每年去两到三趟,这些人不在少数。医院咨询做填充太阳穴的李女士说,她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进行过多种“医美治疗”,做完双眼皮,觉得自己的鼻子也不满意,做了鼻子会觉得自己的下巴不满意,好像永远达不到所有人眼中的“美丽”,每次做完,如果和理想的样子有出入,反而更焦虑。”李女士对此也很苦恼,家人一开始是支持她去做双眼皮的,没想到她整形上瘾,现在也经常劝她。

谁在制造焦虑?多方是推手

“在学校,我们最看重的是考试成绩,现在我觉得颜值重要,我总觉得别人不认可我的形象“。小林是从名牌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青岛工作的,工作才满一年。

“每种化妆技巧我都截图保存,经常翻看”。记者发现,小林的手机上有很多美妆、医美类App,小林经常预览这些APP参与一些颜值测试,这些软件通过在线AI颜值测试以及颜值鉴定师等方式收集用户信息,以专业美貌的标准来确定用户脸部的缺陷,比如眼睛不够大,抬头纹太深……各种测评意见会让用户陷入对容貌的焦虑,以此商家顺势推出相应的改善方案,提供一个效果图对比。“我经常通过美妆博主下单化妆品,他们测评的单品我都会入手。”小林随后展示自己的购物页面。据小林介绍,特别是提出“无效化妆”的概念后,她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化妆了。记者研究发现,首先平台和博主们会抛出所谓“无效化妆”的概念,意在告诉普通用户:你的化妆手法不对,你化得不美。使用这样的话术,瓦解用户们自己心中对“美”的感受和定义,让人们交出自己的审美观,放弃独立审美的话语权。通过踩一捧一,这些话语权收归美妆博主,他们接着抛出了“有效化妆”的概念:跟着我学化妆,我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美”,并往往在视频中附上美妆产品的链接,等待着焦虑的消费者们“下单上钩”。

化妆是很多人的日常选择,素面朝天也是另一些人的选择,人们希望获得“化妆自由”。“消费者只想买一瓶面霜,我能做到的就是让她买上一套”,小楠(化名)是市南区某商场高端化妆品专柜导购,小楠每次给顾客介绍选定单品后,她还会根据顾客皮肤特点以及护肤需求推荐其他套系产品,少则2款,多则4款。广告语从“你本来就很美”变成了“你还可以更美”后,很多化妆品公司和医美机构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不断强化消费者的观念来制造需求,电梯间、公交车站、朋友圈推广……无形中向消费者传递了一种观念:美是有标准的,不符合标准的美需要通过改造变得合乎标准。说到改造,便是借助于美妆护肤以及医美整形。美妆博主们的话术背后,它试图建立起统一的审美标准,让人们对美的感知局限在狭隘的定义之中。不符合这个定义的面孔,就被迫陷入了容貌焦虑之中。与此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这种观念。很多网友参与到讨论中,无论是网红还是明星,对他人身高、体重、容貌进行肆无忌惮的评论,不断地制造出一种“容貌焦虑“的氛围。

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产生的容貌焦虑,被消费主义主导的商业文化挪用了。“很多人不仅做过一项整形,基本上都会在两到三种,特别是一开始只是割个双眼皮,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常客”。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整形咨询师跟记者分析,自己曾在三家医疗整形机构做过咨询,每家机构都有不同的销售策略,但都是准确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常规的咨询,一般先是从线上咨询,比如,有顾客从网页上搜索双眼皮,会医院的界面。想要点开查看内容,但都不是系统的文字介绍,会随机出现一个咨询对话页面,线上咨询师以沟通方便为由会建议顾客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