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观察之七十一数据资产数字账户与数

作者

刘绪光郑旭方晓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进一步明确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制度建设的方向和改革重点任务。近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数字经济特征显著的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发挥了巨大作用。国民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动能持续酝酿,各类经营主体聚焦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晰。但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挖掘数据价值方面还普遍存在路线图不清晰、方法论不落地、工具箱不给力等困难,在数据应用方面也存在违规使用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数据资产权属不清、数字账户标准不明、数据要素流转市场无序等症结桎梏。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数字经济“红利”才能大规模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笔者从数据资产界定、数字账户实现和数据要素流转市场的构建三个关键环节出发,探讨了数据要素如何进行高效配置。首先是数据资产的界定。数据资产的价值确认是数据要素有效配置的基础。当前,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所生成的数据呈几何式增长,如何实现这些数据要素由资源向资产转化,是释放数据资产价值的关键。为此,需要明确数据资产的内涵及其形成路径,通过联合学习、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用户价值、行业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其次是数字账户的构建。数字账户是实现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和流转的重要管理工具。数据从资源转化为资产后需要相应的管理工具对其进行登记和归档,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保障相关主体的数据资产安全。基于银行、保险机构推动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数字账户建立,可以为客户提供数据保护、数据管理服务,探索形成“数字红利”,强化数据供给激励并有效降低数据泄露隐患。最后是数据要素流转市场的构建。数据资产的配置离不开畅通的数据要素流转市场和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与其他传统资产类似,在明确资产产权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相应技术手段对资产进行估值定价,从而促进数据要素的配置市场化。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数据资产、数字账户与要素流转市场的关系

数据资产的界定及其形成路径

基于会计学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可见,资产必须具备如下特征:第一,资产的形成基于企业行为;第二,企业对资产背后的资源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第三,资产的最终用途是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数据的属性,其在特定情况下符合一般会计学对于资产的定义。首先,数据并非天然产生的,数据一般是通过企业的交易、内部事务处理等行为产生并存储的。其次,企业对于自身行为产生的数据拥有所有权,同时在特定情况下企业对于用户的特征数据也拥有使用权,此类数据一般用来分析用户的行为或偏好的关联性,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或用户体验提供支持。最后,数据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经过企业的加工或分析后可以对企业决策等提供支持,从而会给拥有或使用该数据的企业带来潜在的收益或便利。综上,我们将数据资产定义为:个人或企业过去的行为、事项所形成的,预计会对个人或企业未来的行为、决策等产生影响,并且预期可为个人或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创造价值,包括但不限于现金、现金等价物或经济利益潜力)的各类数据资源。

从要素流通角度来看,数据从资源转化为资产,一方面需要在度量标准上进行统一,另一方面需要明确数据资产权属关系。其形成路径主要有三个步骤:建立行业标准、数据资源深加工和数据资源整合并评估。

建立行业标准主要包括数据资产确权、用户数据隐私管理以及行业数据标准化。对于数据资产确权,目前虽有《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关于“数据权”的明确定义,但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上,尚无统一界定方法,数据资源确权仍面临挑战。对于数据隐私管理,由于不同数据来源主体的资产类别存在差异,因此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资产划分隐私保护级别,确保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行业数据标准化过程中,不同数据来源主体需要根据标准化工作流程建立相应的数据报文标准和数据字段标准,以便对分散在不同行业中的数据提供统一的基础标准,保障行业数据资产的统一和规范。

数据资源的深加工主要包括元数据获取、元数据筛选和建立数据标签。元数据的获取就是根据元数据的相关业务关系,抽取标准的元数据。为确保数据内容是有效的,需要对元数据进行筛选。这个过程主要是根据元数据的字段填充信息,对不同的主数据进行隐私扫描,并且对上述步骤进行核验。下一步则是为所选数据设置数据标签,详细说明数据应用领域和使用时效等信息。

数据资源整合评估主要包括数据质量评估、数据价值计量以及对外建立数据使用接口。在对数据资源进行确权后,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一般可采取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报告的方式。具体而言,根据数据的属性及其业务特征,构建数据质量规则体系。根据该体系,设置相应的权重和评分规则,创建一套从数据的发布、处理、审核到归档的监督机制和评分机制,最终计算得到数据的质量评估总分。数据价值计量方面,需要建立一套计量体系,采取如成本法、收益法等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计量,进而生成数据资产价值计量报告。最后一步则是将数据包封装并建立使用接口,主要是将数据的详细内容、数据资产权属证明以及数据资产质量评估报告等内容统一打包生成数据集或数据包,并采取一定的加密措施,确保数据输出的安全可靠。

数字账户的内涵、实现方式与实践探索

发挥数据资产价值,提升数据资产使用效率,需要相应的管理平台。一个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基于金融机构推动个人、企业、行业和政府建立数字账户,盘活已有数据存量,激发数据供给增量,释放数据要素应有的价值。基于此,笔者探讨的数字账户是指个人、企业、行业或政府用于储存、记录、管理自身数据并用以获取数字化服务和收益的管理工具。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法律上明确了权责、商务上建立了激励机制、技术上提升了数据资产利用价值。

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以及数据资产的整合,数字账户可以划分为个人数字账户、企业数字账户、行业数字账户和公共数字账户。其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是个人数字账户。无论是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类企业)、行业还是公共的数字账户,绝大部分数据都是来自于个人消费行为、交易记录、习惯偏好、社交人脉、思想观点等数据的沉淀。在此基础上,企业数字账户又包含了企业的采购、投资、融资等行为数据,行业数字账户包含了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关联度等数据,公共数字账户包括转移支付、税收能力政策统筹等数据。不同层次的数字账户都有相应功能:个人和企业数字账户具有内部整合功能,行业数字账户具有外部合作功能,政府数字账户具有监管合规功能。

数字账户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组织架构层面,包括搭建数字账户的制度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在制度体系的构建上,需要从总体设计开始,向下全局部署数字账户管理规范,确保数字账户管控流程规范和账户功能系统支撑到位,从而形成全面的标准规则体系和执行调度流程。执行机构未来可由商业银行担任,相较于其他机构,商业银行是用户认可程度较高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从传统方法过渡到数字化经营的实践和成果已经为其构建数字账户提供了基础,具备较强的执行能力。监督机构需要对数字账户的生产、运营、管理数据资产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数据资产的使用全程合法合规,未来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数字账户运行监管部门进行全程监督。

运行流程层面,数字账户的实现是以建立用户数字身份证为基础,进而获取、管理并使用数据资产的一个过程。用户数字身份证是获取并使用数据资产的载体。数据资产获取是数字账户运行的开始端,主要负责数据资产的采集。根据生成数据资产主体平台的不同,数字账户获取数据资产的途径主要有三条,通过开放平台接入各个平台获取数据资产、将数据资产打包成数据包进行数据资产转让和用户自己将数据资产上传至数字账户。在数据资产的整个流通过程中,数字账户对数据资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数据资产的质量、安全以及共享三个方面。数据资产的使用是数字账户实现数据资产价值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用户的授权方式,根据数据资产的用途、规模以及安全等级,用户授权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同时,不同的数据使用方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场景,用对应的数据资产创造不同的价值。

保障体系层面,主要包括支撑数字账户运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以及对数字账户使用的培训宣贯。法律法规是数字账户运行的重要保障。数字账户可以运行,首先需要界定数据资产的产权,尤其是个人数据资产和第二产业企业的数据资产,由于大多数第三产业的数据都是以个人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和发展,所以只要界定清楚个人数据资产的产权,数字账户的运行就有了法律基础。数字账户运行的制度体系重点在于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在界定个人数据资产和企业数据资产后,需要建立一个以此为基础的个人和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确定数据资产原始所有方与二次加工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明确相关方在数据资产回报过程中的利益回报机制。培训宣贯是个人、企业、行业以及监管数字账户具体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安排个人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与数字账户使用培训,确保数字账户的有效推广。

以平安银行数字口袋为例。为了让平安银行用户的数据资产在平台上流转并产生价值,数字口袋主要通过数字证串联用户和数据来源方,然后基于数字分析为不同客户群提供精细化服务。用户对自有的数据资产授权后,就会产生数字证,数字证的流转就可以替代底层场景双方的直接数据交换。相较于底层场景的原始数据,数字证凭借存储空间小、安全性能高等优势可以更为便捷地流转。以融资为例,当用户通过数字口袋购买过平安集团的相关产品如租赁、保险等,其在数字口袋就会生成相应的数字证,平安银行只要通过该数字证调取相关必要信息,就可以为该用户提供相应额度融资。类似于蚂蚁芝麻分,平安银行的数字分体系通过用户在平安集团内部购买相应的产品获得,同时结合外部场景所产生的数据进行丰富。根据不同等级数字分,平安银行可以提供给用户相应的服务,包括贷款权益(利率优惠)、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整体而言,主要包括建立数字口袋ID,通过统一用户体系,将银行、专业子公司以及外部合作方高频的功能和优质服务集合到数字口袋,最终通过数字证建立用户共同的数字分体系,基于数字分去实现平安银行的客群经营战略。

数据要素的交易流转机制构建

为了更好地促进数据要素的流动,让既有的数据资产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市场化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都已在数据资产交易上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数据资产的确权、价值评估、交易流转等方面仍然存在法律和技术的缺失问题,未来数据要素的交易流转市场构建需要以数据资产的确权和估值定价为基础进行探索。

确权方面。清晰的所有权归属是数据资产交易的前提与基础,数据资产的权利主要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其中所有权是核心。依据前文所述,数据资产的核心在于数据,所以数据资产所有权的判定可参照数据所有权的判定。目前在法律上尚未有对数据所有权的明确规定,但在技术上已经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数字水印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确权方案。

估值定价方面。根据年《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数据交易平台应当避免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因为数据资产交易本身具有数据复制的特点,数据交易平台无法照搬证券交易所或其他交易机构的交易模式。若未来数据资产进入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属于无形资产大类,当前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三种。

新形势下,我们设想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产品交易机制。首先,数据提供者在提交数据资产后需及时申请资产确权,之后由平台对其资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数据资产相关内容记录并写入公共区块完成上链。其次,为了增强交易的可识别性,参与数据资产交易的买卖双方在申请注册数字账户时都需要使用唯一ID(Identitydocument,身份识别号),在审核通过后,同时获取对应的公钥与私钥。再次,数据资产交易主要可以分为标准化数据产品合约交易模式和交互定制式产品交易模式。在标准化数据产品合约交易模式下,获得属权确认的数据资产提供者可以自行制定不同类型的标准化数据产品,经审核同样记录上链;数据平台通过与区块链网络进行连续性的数据交互,以获得有意愿出售数据产品的数据提供方以及具有相应需求的数据需求方的信息集合,为数据交易供需双方提供在线匹配服务。在交互定制式产品交易模式下,数据提供方要提供相应格式的数据索引,然后提交到平台的共识节点;平台共识节点收到相关数据索引后,经审核无误写入公共区块。最后,数据产品交易完成之后,交易双方需要将数据交易内容进行广播,通过共识机制得到系统中所有节点的认可,正式完成交易。

数据要素市场规范运行要点

笔者主要从政府支持、监管规范、行业自律和企业责任四个维度提出思考和建议。

政府支持方面,需要从全局角度对数据要素市场化规范发展进行多层次和全要素的统筹规划。第一,平衡个人信息安全与商业模式创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时应该明确数据安全保护规制范畴,同时鼓励合理的数据应用和竞争,支持数据加工技术、行业应用、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创新。第二,引导数据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在法律上对数据产权进行界定时,需要协调平衡数据产生者、加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通过引导数据资源配置方式平衡相关群体利益。同时,通过开放政务数据,让拥有先进技术和服务经验的组织对公共数据进行挖掘,释放公共数据资产价值。第三,完善多层级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一方面,通过建立引导基金或者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数字经济,支持初创期、成长期创新型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优化上市发行制度,支持从事数字收集、加工、应用的创新型企业获得直接融资。第四,加强政府间沟通,开展数据保护国际合作。在双边、多边贸易谈判中与其他国家达成个人信息保护共识,特别是就跨境调取数据展开对话,明确机构域外证据调取的规则,推动国内企业落实个人信息跨境传输国际规则。第五,重视数字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高等院校数字专业建设、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政务建设等,建立多种数字人才培养通道,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队伍。

监管规范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和非金融监管部门应协同作用,规范数据资产管理及交易。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在于数字账户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制定。第一,建立数字账户管理相关规范,明确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在数据资产交易过程中的职责。依据数据资产管理的目标,厘清各参与主体在数据资产交易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建立数字账户的标准、业务操作的规范等奠定基本制度基础。第二,建立数字账户管理、风险控制要求与规范。在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在数据资产交易中的职责基础上,分别从执业标准、业务规范、风险管理等层面制定相应的业务规则,构建完整的数据账户管理规则。第三,建立数字账户与个人资金账户的对应关系,规范数字账户对数据资产的交易核算规则。落实数据资产实名制管理要求,建立数字账户与个人资金账户的交易规则,制定账户管理规范和交易核算规则。非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规范数据资产地生产,提高数据资产的质量和流通性。如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行业管理分工,制定或安排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分行业的数据资产标准,提高数据资产的质量和流通性。另一方面对数据资产所有者权益进行保护,维护数据资产交易秩序。如网络及数据安全相关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建立防范数据泄露的特殊技术规范要求,严厉打击盗取和非法出售数据资产的行为,维护公正的交易秩序。

行业自律方面。一方面要协调企业互联互通,组织制定数据资产相关标准。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在企业间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制定数据字典、数据交换的接口规范等标准。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与科研部门的产学研合作,引导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相应的产学研研讨会、新技术培训会等,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

企业责任方面。一方面需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开展数字化转型。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在从数据经济中获利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互联网企业、平台型企业在借助大数据信息优势获得市场支配力、有效降低企业决策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要严格遵守法定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并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本文仅为作者学术探讨,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专栏主持人:王炜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负责人

专栏介绍:银行移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在更高效地获客、活客、留客的同时,给客户带来更便捷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友好的体验。《数字化转型观察》栏目,分享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分析衡量转型效果、探讨数字银行发展等。敬请分享精彩案例与观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