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填湖的年代,武汉也渍水

郑华国 http://m.39.net/news/a_5263800.html

△年大水后,汉口中山马路(今中山大道)汪洋一片。(来源:华辰影像)

写下这个标题,就要准备挨骂!

可是,这是事实啊~

年大雨,我上小学,路经和平大道杨园一带,水到我的大腿。小孩子觉得蹚水好玩,家长则唯恐我掉进路两边的明沟。昨天我查资料时才发现,那一年武汉商场也进水,抽排了近10天。年大水,我在武汉晚报工作,报社院子里进了水,到我的膝盖。旁边的建设大道上,几个人手提木棒、虎视眈眈地站在水里,看见鱼就一棒子下去,往往有些收获,据说那鱼是从解放公园游过来的。我读小学那个时候,武汉没有“万恶的房地产商”,当然也没有填湖盖房,可还是渍水严重。到了今天,杨园附近的四美塘被填了不少,和平大道两边的明沟也早就消失,可是和平大道杨园一带再没有渍水,这是为什么?报社所在的花桥一带,从年至今也再没有渍水,这又是为什么?昨天在网上看到学者张田勘的文章,题目是《武汉洪涝:解放自然的自我调控能力》,其中写道:“武汉年有个湖泊,如今仅存38个。近个湖泊被毁掉和挤掉的原因是各种各样,但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如果能恢复这些湖泊,以其蓄水能力而言,此次的武汉强降雨之洪涝造成的灾害就有可能幸免。”

△年大水后,大量民房被淹,20万人无家可归,大部分难民露宿在高地和铁路线两旁,或困居于高楼屋顶。(来源:华辰影像)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年大水,当时所有“传说中”的湖都在,为什么武汉还是被淹了3个月呢?读史结合亲身经历,我不相信张田勘的说法(也是网上流行的说法),似乎只要回到某种“田园牧歌”式的从前,就不会有这些渍水问题。连日来看了不少资料,终于找到一个关键词:“高程”,通俗的说,就是海拔高度。武汉排水大部分都是排入长江的,武汉的平均海拔高度23.3米,最低处只有18米,而长江武汉关水位27、28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可是在武汉,水必须像人一样往高处走。一旦管子堵了、走不出去,或者雨太大“走不赢”,就会形成渍水。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曾经渍水的地方不再渍水,要么是它的地势被垫高了,水流到别处去了;要么就是排水管变粗了、泵站(抽水机)更给力了。

这次几个小区渍水严重,可是就在那附近,也有没渍水的楼盘。它们的“高程”肯定不一样,当然“钱程”也不会一样。个人如果买房,有必要带个GPS或者“北斗”,测一下楼盘所在的海拔高度。作为城市来说怎么办呢?如果能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蓝图就好了。可以用“高程”控制引领城市建设,离江边越近,地势越低,远处则如台阶一样步步升高,自然不会有排水问题。问题是没有这么理想的事,而且垫高地势也要不少钱。那就只有横下一条心,用金钱和技术开路,建更强的泵站和机器,铺更粗的管子,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在咱们武汉,硬是要让水往高处流!

栏目:七日谈

作者:李煦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出品

武汉晚报新媒体

编辑

欧阳崧版式

胡肖

商业洽谈

(杜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