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
年,为什么很多人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因为中国已经进入财富6.0时代了,但是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停留在1.0时代!
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迷惘,以至于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甚至开始“病急乱投医”,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商业逻辑的进化简史!
此文不长,你可以读的慢一点,戒骄戒躁。
商业1.0时代
思维——利润差价
载体:实体产品
市场:卖方市场
这个时代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持续到年,这是一个“产品”相对短缺的年代,此时劳动力充沛又廉价、资源的开发效率较低、人们的需求也很粗放。
因为社会需要产品去填充至各个角落,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就很重要,负责“生产”的就是各种工厂,负责“流通”的就是各种经销商、批发商、实体店、各种商家等等。
水木然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老家(安徽北部)的集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有一些勤快又精明的人跑到浙江的工厂里去批发一些面料、被单之类的摆摊来卖,然后每次都被一抢而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看到这么漂亮的东西感到很新鲜啊,而且物美价廉。
所以供不应求的状况决定了整个市场是“卖方市场”。这个阶段财富的核心关键词是:差价。工厂赚取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差价,商家赚取的是产品从“原产地”到“目的地”的差价。当然,他们都大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维系了商业繁荣,支撑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既然是“差价型”思维,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灵通性。比如浙江温州人就从做小生意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来往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地的产品价格行情。因此他们迅速在全国各地渗透,成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弄潮儿。
而其中一部分温州人不再满足赚差价,他们开始从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产各种产品,(以轻工业、快消品为主),慢慢就发展成了工厂。工厂再形成工厂群、然后就是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一直持续到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进入下一个时代:
商业2.0时代
思维——单品海量
载体:传统互联网
市场:第三方市场
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注定要被改写。
从年开始,中国就在逐渐进入电子商务时代。此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依然没有变,但是“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这时各种第三方电商平台产品(包括价格、质量)在你面前呈现的一览无余,它彻底撕裂了“人为”和“区域”制造的差价信息,再加上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递的发展,商品流通的却更快了。
而此时中国实体店30年的发展,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于是一大批单纯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差价的店家被淘汰了。
然而,一批人倒下,就必然会有一批人站起来,这是铁律。而且当时开“网店”是免费的,成本几乎为零。于是第一批从“实体店”转型到“网店”(最初的淘宝店主等)的人,都是最懂这个时代的人,理所当然的收获了财富。
由于电子商务不受现实空间限制,所以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即: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商家们最喜欢的就是“爆款”产品。
此时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于第三方平台主导着流量和排名,“卖方市场”迅速变了“第三方市场”。“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这也是个铁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商家并没赚多少钱,却把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养肥了。
但是电商时代的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比价太容易,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网店”只有不断的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所以“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最终,电商又把大家带入了价格战、同质化的怪圈。
此时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由于产品一直还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必然开始挑三拣四。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商业3.0时代
思维——增值服务
载体:产品增值
市场:买方市场
随着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开始出现“过剩”了。这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件很可怕的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无论是什么产品,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卖有人卖,你不做有人做。
所以这个阶段一定有很大传统工厂要倒闭,很多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都被淘汰。
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大家的消费水平也在升级。也就是说传统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
以前人们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的找到产品,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而如今产品已经足够丰富、足够多,而且都在打折促销。人们的需求升级成了如何找到“好产品”,或者说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这就是眼下的状态。
所以,那些能给大家带来“价值”的产品,仍然是短缺的。这就需要我们需要给产品增值,水木然认为大概有两个方向:
第一:纵深化。将产品的某种功能做到极致,越来越聚焦、越来越专注,就服务特定人群,引领行业的不断细分。
第二:定制化。给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今后的产品不再是一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这也是工业4.0时代的生产特征。
以上两个方向会导致市场的分化,所谓市场分化就是说:市场“大一统”的时代正在结束。
今后的产品很难再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跟另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
大家彼此之间将完全搞不懂对方在搞什么,当然了我们也不需要懂。你只要生活在属于你的世界里就可以了。
而由于商业的细分,商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了,都属于“闷声发大财”型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重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这一端,“第三方市场”主导的市场正在变成“买方市场”。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圈自己的消费者,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需求,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以前是先做产品,再去找消费者;今后是先找消费者,再去定做产品,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逻辑!
我们终于发现:商业的核心最终从做“产品”切换成了聚“群众”。
而按照“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的定律,此时消费者将大大受益,并且有权分得产品利润的一杯羹!进而言之,谁拥有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谁就掌控了未来商业。
所以,下一个时代又到来了!
商业4.0时代
思维——号召力
载体:社交媒体
市场:信用市场
马云曾说:“如果说中国还有什么红利没有被发掘的话,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开发财富。”
的确,中国未来还有一波最大的红利:社会信用关系的重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之前,第三方平台的特点是“强信息、弱关系”。比如淘宝、大众点评,都是在强调商品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但是平台上的消费者之间的联动比较小,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只能任由平台发号施令。哪个商品做活动了、哪个商品能上首页、哪个商品必须得下线,都是第三方平台说的算。
但是社交媒体已经让大家进入“弱信息,强关系”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IP、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彼此联动性很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大的来自于“分享”,而不是“告知”。
正如我们上面所言,既然商业核心机理从“物以类聚”过度到了“人以群分”。那么今后消费者也必将从分散走向联盟。作为一个消费者,今天你不主动把别人团结过来,明天别人也会把你团结过去。请记住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谁主导了消费者,谁就主导了市场,谁就能来分钱。
看看现在的淘宝吧,排名靠前的店铺机会都被“网红”把持了,再看看现在的大V、女主播、自媒体、各种小众品牌的崛起等等,都是这种特征的直接反映。
为什么直播可以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模式?因为直播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信用”。
在之前的图文时代,商品的形象往往靠的是商家的P图能力,尤其是电商/微商等平台,我们看到的商品,往往都是被美化的,所以我们买的很多商品都和图文展示的不符。
但是在今天的直播时代,我们可以全方位的/实时的看到产品的最真实面目,任何美化都是苍白的,这是根本的区别!
随着5G和视频媒体的发展,一切都是变的可视化,直观化,未来我们每个人必须有足够的勇气直面你的消费者,你的观众。
商品已经从“图文时代”升级到了“直播时代”!那种在商品面世之前,需要先偷偷躲起来P图,或者用文案去渲染产品,拼命去做营销的时代一去不返了;那种自己躲起来反复剪辑和修改内容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了。
除此之外,图文时代消费者需要看评论,需要问客服,而直播时代则可以直接互动,是全民共同参与的公共活动,随时提成各种质疑,商家必须实施解答,只要有问题就是无法回避的。
未来最好的营销是内容,最好的内容是产品,最好的产品则是信用。
对于未来每个人来说,信用会变的格外重要。比如李佳琦有几千万粉丝,这些粉丝都信任它推荐的东西,随便推出一个产品都会被哄抢,他年的收入超过了中国60%的上市公司(家)的年净利润,最近又传出他在上海购买价值上亿豪宅的新闻。
一个传统企业,一年要做10亿元销售额,至少需要名员工;
一个互联网企业,一年要做10亿元销售额,至少需要名员工;
而一个超级个体,一年要做到10亿元销售额,只需要10名员工;
随着个体的不断崛起,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个体进化成超级物种。
也因此,未来将有海量的小众品牌崛起。过去10个亿的市场规模是由50个客户构成的,未来10个亿规模市场将是由2千个客户构成的。
未来这些中小品牌将非常专注聚焦于某一品类,具备垂直打通、纵向整合的能力。比如从原料来源、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再到客服、后期维护。而且他们的背后可能不是一家工厂,可能是有一个工厂群,但是能随时被他们整合。
其次,这些小众品牌将非常善于对人的聚合,他们用内容和用户建立起强关联。当然,他们懂得如何更好运用群众的力量,每一句话都蕴含了发动群众的艺术。
商业依然还会继续进化!
商业5.0时代
思维——无形产品
我们都知道:淘宝上的东西够便宜了吧?已经无限拉低了各种快消品的价格。但是拼多多的上面的东西更便宜,淘宝上卖19.9的,拼多多上面可以卖到9.9!
我在义乌有不少朋友做生意的,他们都是在各个平台卖货,熟悉各种平台的利润率,就非常直接的给我说:如果淘宝上只有2毛钱利润,那么拼多多上只能有五分,甚至很低都是0利润,乃至亏钱……
淘宝/拼多多先后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们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无限拉底商品的利润。
《国富论》里说:利润降低不是商业衰退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